河南省中醫院宋永達:懷揣醫者仁心 書寫使命擔當
醫院一個充滿矛盾的地方,有生離死別,有生病的人對新生的然然希望;有新的生命誕生,有人永遠的離開這個世界。醫生以心為燈,治病救人,愿做作生命的守護神。
第一次見到宋永達醫生,剛剛從外地出差回來的他,一身疲憊,但是見到病人來問診,他立刻精神抖擻、一絲不茍。
理想是人生的導航
小時候,宋永達家的院子有一棵杏樹,他愛吃杏,哥哥就上樹給他摘杏,眼看著哥哥從樹上不小心掉下來,胳膊摔骨折了。家人送他到很遠的地方去接骨,而且很痛苦,花了很長時間才康復。時隔多年回憶起往事,宋永達眼中依舊充滿了愧疚,他說,非常心疼哥哥,但又不知道如何讓哥哥少受痛苦,也許從那時起,心中就播下了“學醫”的種子。
宋永達出生于醫生世家,小時候又因為哥哥的事情在內心樹立了從醫的理想,在上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,他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學醫,主攻骨病專業。
從理想到現實的轉變
剛剛畢業從醫,有一位老患者,令宋永達記憶猶新。那位老人患雙膝關節骨性關節炎,行動不便,上樓非常困難。由于早期的治療技術、儀器不發達,在治療的過程中,當時年輕的宋永達大膽地跟主任申請,想用非手術療法代替手術治療試試,主任同意了。保守治療一段時間以后,老人可以一步一個臺階上樓了,后來又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,老人竟然可以一步兩個臺階地走上樓梯,老人對他充滿了感激。
從手術治療到非手術治療的嘗試成功,這讓宋永達內心充滿了成就感,也燃起了保守治療的希望,同時,由于受醫療技術的限制,他也看到了保守治療存在的缺陷,宋永達下定決心主攻骨病專業的非手術治療。
從那以后,宋永達下班就開始鉆研書本、研究手法,還買了針灸、推拿的錄像帶學習,同時還去北京、廣西、上海多地學習先進的保守治療方法,提高自己的學術知識與醫療技術。
骨病專業的現狀
從醫多年,宋永達懷揣醫者仁心,體恤病患疾苦,希望能用自己的醫學知識,讓患者盡快恢復健康。宋永達見到家境貧寒的就醫患者,每一次都特別感同身受,每天都會多去病房看看,也算是對他們多一種關照。
宋永達談到,目前骨病類專業涉及范圍廣泛,但是國內技術還不發達,像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強直性脊柱炎等都是醫療屆無法攻破的難題,不僅是器械器材、醫療技術沒有突破,并且專業人才緊缺。
目前是個快節奏的時代,患者都希望能在短期內達到好的效果,所以,在骨病類手術和非手術的選擇上,大多數患者都會選擇手術。據了解,河南省中醫院經常會組織去地市醫院義診、去做培訓,很多頸椎病等早期患者,完全不需要手術,經過合理、系統、規范的保守治療,大多數見效快、花費低,并且節約了醫療資源,在未來骨病類行業的發展中,宋永達也希望國家政策可以傾斜支持,加大人才的培養,填補一下骨病專業非手術的空白。
給“低頭族”和學生黨的專業建議
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,“低頭族”也越來越多,學生課業負擔增加,頸椎病、腰椎病越來越多,據不完全統計,頸椎病、腰椎病達到2億以上人群,并且存在年輕化的趨勢。
由于長期看手機看電腦,生活習慣不好,姿勢不良,肌肉局部力量變弱,導致退變加速,久而久之會導致脊柱穩定性欠缺、甚至越來越差。宋永達對久坐辦公室的白領和學生黨們提出了一些專業的建議,在生活工作學習之余,低頭時間不要超過半個小時,要經常變換動作,增加局部的鍛煉,增強保健意識。同時,提醒“低頭族”和學生黨,網上、書籍上很多頸椎、腰椎的鍛煉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,大家要謹慎嘗試,如果身體有不舒服,一定要去專業的醫院,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鍛煉。
懷揣醫者仁心 書寫使命擔當
行醫一時,鞠躬一生;不求聞達,但求利人。前行中的醫者,這條路上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。
宋永達感慨道,學醫不是為名利,而是為了自己一顆赤子之心,護生命之可貴,急病人之所憂。宋永達數十年如一日,時刻牢記醫者初心,體恤病患疾苦,用自己的執著和熱愛,傳遞著醫者仁心,用生命守護生命,用奉獻澆灌生命。
人物介紹:
河南省中醫院推拿科主任宋永達
河南省中醫院迎賓院區骨病科主任宋永達
1973年10月出生,畢于北京中醫藥大學,學士學位。